電影節將日本電影<絞死刑>及香港電影<藍天白雲>,放在<罪與罰>題目之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兩套電影的重點都不是在查案,而是犯人為什麼犯罪及被捕後的心路歷程。如果用傳統電影分類,兩套電影都會被列入為社會寫實,而不是犯罪推理。
導演
兩位導演的作品,都帶有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大島渚於大學修讀法律,而張經緯則於演藝修讀音樂,隨後於英國再修讀電影。這些背景都充分反映在兩位導演的電影之中。以<絞死刑>為例,電影就充滿邏輯推論及哲學思辨,而<藍天白雲>的配樂亦頗為出色 。
評論
<藍天白雲>與<絞死刑>都是以真實案件改編。看畢兩套電影的觀後感,給人感覺截然不同。一套說得太瑣碎,另一套則交代得太少。
先說<藍天白雲> ,上映版只有88分鐘,並不夠時間太深入交代角色內心世界給觀眾。電影以雙線發展:分別為鄧麗欣飾演的警探以及梁雍婷飾演有心漏病的中學生。主線是梁雍婷抵受不住家庭的壓迫而謀殺雙親 ,而鄧麗欣則負責調查該案件。影片側面映托出香港的社會問題,首先是世界聞名的學校欺凌問題;再者是少數族裔難以融入社會的問題。但在電影中,都只是輕輕帶過,不夠深入。
由於交代不足,相信觀眾看完電影後,會帶走很多疑惑及不解離開電影院。其中一條是鄧麗欣為什麼那麼憎恨自己的父親?有幸,今次電影節邀請到眾演員到來分享,包括飾演鄧麗欣丈夫的李任燊,他的答案是:電影中鄧麗欣父親在年輕時候有很多婚外情,令她及她的母親飽受痛苦。雖然,這答案在電影中的片言隻語,都可以大概猜到。但作為觀眾,父親作為在第一場就看到的人物,他的背景實在有必要交代得更清楚,令觀眾更能代入鄧麗欣的角色處境。
劇本方面,我作為觀眾,就難以代入梁雍婷所飾演的Connie。父親雖然蠻不講理,母親拍事,但真的有需要殺死他們嗎?父母並沒有限制女主角的自由,看不出殺死他們後,有什麼得益 ?目的只不過是跟男友人去行山野餐?還是脫離父母的管束?相對於<一念無明>余文樂因為照顧 母親而身心俱疲及<踏血尋梅>中白只因為愛情而行兇,Connie的行兇動機及內心世界就交代得不夠充分,令人難以代入。
<絞死刑>
罪與罰系列另一套作品是<絞死刑>,1968年的作品 。片長有117分鐘,差不多兩小時。主線簡單,就是應否對犯下姦殺罪,執行過一次絞刑而不死,導致失憶的韓裔R 再次行刑。電影最表面的主旨是要廢除死刑。內裏則有更多哲學探索:究竟死刑是懲罰肉體還是靈魂?死刑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犯罪是社會環境逼成的,是犯人的錯還是在位者的錯?
電影跟<藍天白雲>一樣,有側面反映社會狀況,帶出當時韓裔日本人於日本生活被當成次等人的狀況。電影整體給人荒謬,疏離的感覺 。有布萊希特劇作的表現手法。電影環繞死刑室內神職人員、執法人員及法冶人員的辯論。由於辯論,好像無止境般重複輪迴,令人很快有怠倦、抽離的感覺。直到犯人R在後半段,再次有回記憶,才能再次代入。綜觀而言,以117分鐘探討一個題目,大多以台詞交代劇情,就算有喜劇包裝,都很容易令人怠倦及抽離。但導演處理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不失大導演之名。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