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帝國》是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華語電影作品,內容改編自小說《白銀谷》,講述清末民初,富可敵國的山西票號「天成元」裡康氏父子的傳承、晉商及三子(郭富城)、繼母(郝蕾)與康老爺(張鐵林)之間的三角戀情。歷經三年的等待,《白銀帝國》終在十二月初登陸西雅圖。為隆重其事,導演姚樹華更伴隨著電影來到西雅圖宣傳,並接受訪問。訪問當中,姚導展現出作為學者的博學、對中華文化深刻的了解及對華語電影獨到的分析,令筆者受益匪淺、獲益良多,亦希望讀者能從中有所得著。
《白銀帝國》 Trailer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jNBI6qE1Yd0]
問:姚導演,你以前主要從事舞台劇工作。舞台劇與電影的編排有何不同?
姚導:與演員溝通的工作來說是一樣的,我接受的訓練,使到我與演員的溝通很容易。他們亦明白我要的是甚麼。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在拍攝前的一天作綵排,一個場景可能十五分鐘至二十分鐘就能解決。而且,拍攝都是香港團隊,他們都非常專業和有效率。
問:那麼拍電影,有那方面最具挑戰性?
姚導:攝影。對這方面我是甚麼都不懂的。我的長處是演技跟劇本分析。只有一次,我跟潘耀明(攝影師)提意那個場景將鏡頭移落一點可能比較好,當天晚上他就向我說要辭職。從此,我都不敢挑戰他的權威了。笑
當零九年電影初上映之時,正值金融風暴吹襲全球最危急的時侯。姚導在另一次訪問表示在(當年)金融危機的當下,《白銀帝國》探討的內容是值得深刻思考的。比如人對金錢的態度,’商德’問題。金融危機下更不應該只關注錢。”《白銀帝國》涉及儒家與法家的哲學思想,姚樹華說:“影片呈現中國兩大主要學派儒家和法家。康老爺和康三爺代表不同大家的思想,深刻地反映出儒家與法家的精神。我希望把這些文化展現出來,讓大家有所思考和探討。”
談商道
在《白銀帝國》中,三爺有一句話:「做生意不過就是做人」。
問:你是怎樣看待商人?
姚導:我覺得大商家都會建立一個系統,不會因事或個人喜好去逾軌。電影中所講述的自我犧牲未必是最重要的,但公平意識是必要的。而現在西方商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公義,當首席行政長(CEO)的薪俸是所有員工的薪俸雙加後的數倍,這就是不公。亦都是「佔領」運動得到這麼響應的原因。
姚導:有人稱晉商為東方猶太人,他們同樣對金錢斤斤計較。但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猶太人紙上寫甚麼就是甚麼。但晉商不以合約規管,問的是自己和良心。晉商最特別是採取總經理中心制及分紅制。私事上,所有票號掌櫃皆不得離婚、娶妾或者進妓院。在平時,他們只能在每三年一次的六個月長假中,回家看望妻子和家人。以上種種,成就晉商在銀號業上持續的輝煌。
問:你怎形容郭台銘(郭總)?
姚導: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胸懷千里計。可以看到好幾步後怎走,他亦都清楚知道每個環節,發生甚麼事。他亦心細如塵,非常非常好記性。可以從零到今天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
論人情
問:在你的電影中女人有甚麼不同?
姚導:女人在古時,說穿了就是生小孩的工具。在電影裏面因為階級,郝蕾所扮演的康夫人需要嫁給康老爺,因為她的家庭在財政上需要康老爺扶助。郝蕾因為愛郭富城所累,被困在屋裏。但最終,她選擇切除自己的子宮,寧願選擇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願為不愛的人(康老爺)作生小孩的工具。在我的電影,女人不會永遠是受害人。與張藝謀的電影不同,在他的電影女人永遠是受害人,無論角色的個性有多強都好,都是受害人,不論<菊豆>也好、<大紅燈籠>也好,無一例外。我對受害人的定義是她們沒有主見堅持,以及永遠被動、被操控。郝蕾這個角色,我不希望是一樣的。我的設定是她深愛著三爺,並為其所犧牲。但當她意識到對他的愛會毀了自己的時候,她也能決然地離開。她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並願意為之而努力。她掌握自己的命運,她是屬於她自己的,不屬於任何人。
問:談一談電影的另一主題-儒、法之爭。據我了解張鐵林的角色代表法家、郭富城代表儒家?
姚導:對。其實中國二千年歷史,當中充滿 儒、法的鬥爭。皇帝以儒作表面,以法作實體。儒學和法學都是管理的哲學。儒學講求人性化和仁厚,而法學則強調控制。《白銀帝國》中的父子之爭,是為了突顯這兩種意識形態間的區別,和它們所帶來的不同結果。而此一思想衝突,在三爺必須為家族的票號選擇一名總經理時得到激發。
說電影
問:<白銀帝國>與劇集<大宅門>或名著<紅樓夢>,有沒有相似之處?
姚導:<白銀帝國>與<大宅門>都是商家和大家族的故事,但一個是長遍、一個是短遍。所以表達的方法不一樣,他們有的是六十小時劇集時間去說故事。而我只有兩小時,所以我有很多取捨。至於<紅樓夢>所說的與<白銀帝國>不太一樣,<白銀帝國>主要不是說家庭,而是晉商的結構及儒、法之爭。
問:郝蕾和郭富城之間的情,最終的結局如何?
姚導:寫這段的時候,我與郝蕾和郭富城溝通過,問他們覺得康夫人到了美國後還會寄信給康三嗎?郝蕾說不會,郭富城答當然會哦。
問:你認為呢?
姚導:可能會寫一、兩封,以後就會斷了。並不是康夫人忘記了康三,而是她要重新開始新生活。我不希望女角色一定永遠要在回憶裡轉圈,永遠悲痛。正如我在前面所說, 她掌握自己的命運,她是屬於她自己的,不屬於任何人。記得<西廂記>最後一段,崔鶯鶯給張生的一首詩:「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以及「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意謂你走吧,我不想見你。不是因為我和你之間發生過關係,而不好意思見你。而是,你該覺得難為情,想想你的負心,想想你的所作所為,你居然還有臉來見我?我真為你感到羞愧。你若有情,回去之後還是一心一意對待夫人吧。不要再辜負了她。
崔鶯鶯是一個會轉圜,懂放下的人,康夫人亦然。
問:有沒有想好下一套電影的主題?
姚導:我希望拍一套喜劇,作出新嘗試。
後記
<白銀帝國>有很多故事想說,很多道理想講。可惜的是,給予姚導的只有兩小時片長,大大不夠段落去說去講。我期待姚導在更熟悉電影語言後的下一力作。如果如同她所說,下一部拍的是喜劇,就更令人期待究竟一位溫文爾雅的學者會拍出甚麼樣的喜劇出來,當中又會隱含多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