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與梁羽生的作品,今天仍然大受歡迎。金庸武俠小說更被奉為經典,被各地華語讀者喜愛。有人甚至說,金庸應該憑武俠小說拿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三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古龍與梁羽生憑著寫武俠小說成名、生財、發跡。他們在文壇所享有的地位,或會令人誤以為武俠小說及武俠小說作家在五、六十年代地位優越,文人都想以此為生。
但現實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寫武俠小說為生並不如想象般風光,更多旳情況是文人們除了寫作技能外,沒有其它謀生技能,在迫不得以下唯有放棄寫其它小說類型,為生活,無奈選擇寫武俠小說。再者,金庸與梁羽生當時所帶起的「新派武俠小說」潮流,使到一時間份份報紙渴求武俠小說連載。但這些作品很多都良莠不齊,濫竽充數,都沒有流傳下來。
劉以鬯<酒徒>
在五、六十年代正如現今香港社會的功利、生活艱難,為了糊口,很多文人是不得已要寫武俠小說、「三豪子小說」(言情小說)、甚至是色情小說的。 劉以鬯在<酒徒>中描述身為作家的主人公,對香港功利和文學蕭條感到無奈並控訴說:
「香港的文化空氣,越來越稀薄了。書店裡只有武俠小說 、黃色小說、 四毫小說、彩色封面而別字連篇的冒牌文藝小說….這些都是商品;而書店老闆皆以賺錢為目的。他們需要的只是商品,不是真正的文學作品。」
「只有這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的文章才換到錢。沒有錢就得挨餓。沒有錢就沒有酒喝。你當然並不願意撰寫武俠小說的,只是為了生存,不能不做這種違背心願的工作。一個有藝術良知的作者,如果不能繼續生存的話,這藝術良知就等於零。文學與藝術在功利主義者的心目中,只是一層包著毒素的糖衣。」
武俠小說源起
與很多人的認知不同,在梁羽生及金庸開始寫武俠小說以前,早有人寫武俠小說。有論者以漢代<史記>裡的刺客、遊俠列傳為始,有人以唐代杜光庭<虯髯客傳>為先,再發展到元末明初,演變成史實與虛構人物結合的長篇章回小說-<水滸傳>,此種形式接近近代的武俠小說。
亦不獨是梁羽生、古龍及金庸可稱為武俠小說大師。早在二十世紀初民國的時候,就有出產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南北共有兩派:分為北派五大家及南派向、趙,北派五大家分別是還珠樓主、白羽、朱貞木、鄭證因和王度廬。王度廬有著名著作<卧虎藏龍> 而還珠樓主有著名著作<蜀山劍俠傳>。南派是指向趙,向愷然及趙煥亭,兩位大師。
新派武俠小說的出現
隨後於一九五四年,梁羽生於香港<新晚報>推出<龍虎鬥京華>。一年後,金庸同於<新晚報>開始連載<書劍恩仇錄>。香港傳媒指當時期的作品題材新,敘事手法和模式新,思想和語言都新,開始以「新派武俠小說」形容此時期的作品,與前期作品作區別。一九五四年直到一九七九年,古龍完成<英雄無淚>及<新月傳奇>,可算是武俠小說創作最輝煌的時期。
參考文章
劉以鬯<酒徒>
<酒徒>是香港作家劉以鬯的代表作之一。首次發表於1962年的<星島晚報>連載,次年於香港由海濱圖書公司結集出版,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據作者自序,<酒徒>是「寫一個因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 的故事,背景是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
四毫子小說 蔡炎培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8%94%A1%E7%82%8E%E5%9F%B9/art/20130810/18371762
四毫小說是由「三毫子小說」引申出來。三毫子小說,在一些所謂正派、正統人士的眼中,是個貶義詞,意指「師承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濫情小說」、「惡俗小說」、「言情老套小說」。在六七十年代流行,這類小說售價每本港幣三角錢,三角錢的口語就是三毫子了。另一種說法則指該等言情小說不一定售三角錢,稱為三毫子小說乃言其品位低,只值三角錢.
梁羽生談封筆:過50歲不適宜寫武俠小說
http://view.news.qq.com/a/20131022/004257.htm
港台新派武俠小說概況 孔慶東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cha/1103676104_jinyongpingzhuan/19.shtml
估不到話香港人係狗的孔慶東「教授」,並不是對港台武俠小說嗤之以鼻,而是加以研究
四大剌客 (專諸、要離、聶政、荊柯)
http://xunzhaojinglingdeyun.blog.hexun.com.tw/3089848_d.html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kungfu/c/2-3.htm